图为南京白局传承人黄玲玲在表演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供图
为了深入探寻白局的历史起源,了解白局的发展现状,8月2日,由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本科生组成的“梨园行”戏曲公益团队走进云锦博物馆,穿梭在一件件华丽的云锦展品前,细细欣赏藏品的历史烙印,聆听机杼之声,探寻逐渐式微的白局背后的故事。
团队成员从讲解员处了解到,几百年前,云锦织工在大花楼织机上一待便是许久,为了打发时间、消除枯燥,他们劳作时会用南京方言说唱身边的生活、讲稀奇古怪的事物、谈金陵四十八景,也会唱江南江北和周边地区的小曲小调,倾吐心中的烦闷,抒发内心的情感,如此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戏曲艺术——南京白局。2008年,南京白局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
图为团队队员采访李同学张文龙摄
采访过程中,对白局稍有了解的南京本地李同学表示,“大多数人不了解、甚至从未听闻南京白局这一剧种是有原因的。南京白局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,起源于纺织劳作间,我们现在有着更多、更丰富的娱乐选择,这也是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共性难题。此外,随着大众审美变化,戏曲中的唱腔也与普通话,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南京方言相差甚远,因此很多人听不懂、欣赏不来戏曲。”
图为团队队员与李同学合影 张淑琪供图
调研结束后,团队队员向现场参观游客发放前期制作的南京白局的宣传单,并义务向不了解南京白局的游客介绍历史由来、发展过程等。经过此次实地走访,团队成员对南京白局的起源有了更深了解,发现唱曲戏腔与时代脱轨、现代人有着更丰富的娱乐选择成了解决戏曲推广传播的主要难题,也为后续的调研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。